双十一的预算表像气球,吹得越大,爆得越响。
运营一边要“冲GMV”,一边被“降本”按住脖子。
今年有人悄悄把外呼预算砍了40%,成交额却反涨——他们把钱花在了大模型外呼机器人身上。
一、先算账:人工坐席的“隐形成本”比工资更吓人
算过账的电商老炮都懂:
- 一个坐席月薪6K,社保+场地+损耗≈9K;
- 双十一临时加席,培训3天,上岗7天,离职率30%,等于白扔两成预算;
- 更狠的是“峰值空转”:电话接进来,用户秒挂,坐席仍在计时收费。
大模型外呼按“有效对话”计费,一通电话不到3毛,挂断立即停表,空转成本归零。光这一项,就能把整体费用拉下四成。
二、大模型到底“大”在哪:不是嗓门大,是耳朵灵
传统AI外呼靠关键词,用户一说“贵”,机器人死板回“我们包邮”。
大模型外呼听得懂“贵”背后的潜台词:
- “贵得离谱”→价格敏感,立刻触发“隐藏优惠券”分支;
- “贵也不是不行”→在等赠品,转“加赠限量礼盒”话术;
- “贵,但我闺蜜买了”→社交驱动,推送“拼单立减”。
语义粒度细化到20种情绪标签,平均对话轮次从1.8提升到4.2,挂机率下降35%。
三、双十一节奏:三层漏斗,把每一分钱锁进ROI
1)预售前(10.24-10.31)——“召回”
目标:90天沉默但客单>600的老客,预算占比20%。
策略:大模型用“积分任性送”钩子,充值越多赠送越高,最高28%,先薅平台活动羊毛,再让用户回店兑券。
2)尾款期(11.1-11.3)——“催付”
目标:预售未支付人群,预算占比30%。
策略:实时拉取订单状态,T+0外呼,话术只留20秒:尾款倒计时+赠品余量,接通后平均7秒完成催付,转化率比短信高4.7倍。
3)爆发期(11.10-11.11)——“凑单”
目标:加购未下单的新客,预算占比50%。
策略:大模型根据购物车缺口自动算“最优凑单”,比如“再凑81减100”,用户一键直达结算页,客单价抬升22%,外呼成本只占成交额0.8%。
四、案例速写:某头部服饰店,7天ROI 1∶18
- 名单:18万条沉睡会员
- 成本:大模型外呼0.32元/通,总预算5.8万
- 结果:召回3.2万人,下单1.05万单,销售额104万,ROI 1∶18;同期人工坐席对照组ROI 1∶5,被全量切换。
五、合规与体验:让用户先挂电话,再点收货
- 主叫号码加白,3秒内自报品牌+退订指令;
- 同一号码72小时最多触达2次,11.11当天再追加1次;
- 通话结束自动发积分短信,用户回店兑券行为可追踪,形成闭环。
实测显示,可退订提示越清晰,用户投诉率越低,接听率越高——合规不是成本,是杠杆。
六、降本不是砍预算,是把预算花在刀刃
双十一的流量越来越贵,平台券、达人佣金、直播坑位,样样吃钱。
大模型外呼像一把手术刀,把“触达”这颗肿瘤精准切除脂肪:
空转成本、培训成本、情绪损耗,一刀刀削掉;
把最精炼的时间、最精准的话术、最实时的数据,留给最有支付意愿的人。
购物车可以靠补贴清空,成本表只能用算法瘦身。
今年双十一,花小钱办大事的秘密武器,已经藏在了那些“嘟嘟”声背后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