营销、回访、催收:大模型外呼机器人的“降本增效”实践笔记

营销、回访、催收:大模型外呼机器人的“降本增效”实践笔记

人工坐席一天打满8小时,有效通话也就120通左右,按底薪+社保+座席摊销,一通电话的成本在6-8元;还不算培训、流失、再招聘的隐性支出。把同样120通交给大模型外呼,分钟级计费折算后只有0.6-0.8元,直接砍掉九成。省下来的钱并不是去“买机器人”,而是去买“可复制的运营时间”——这是所有后续场景能够跑通的前提。

大模型外呼到底“大”在哪?

  1. 语义层:8轮以上上下文记忆,客户中途跳话题也能接得住。
  2. 策略层:实时标签+动态话术,同一款产品面对财务、技术、法务三种角色,三句话后就能走三条完全不同的叙事线。
  3. 数据层:通话结束立即输出结构化字段,把“客户说竞品便宜”直接变成可透视的Excel列,省了90%的质检和录入人力。

营销场景:把“广撒网”拆成“千人千面”

实战案例:SaaS公司推新模块,线索池10万条。传统机器人用同一套话术,邀约率2.7%;换大模型后,先让系统读一遍客户历史工单——

  • 曾提“预算紧张”的,先推免费试用;
  • 曾问“API文档”的,直接报集成周期;
  • 曾抱怨“发票慢”的,开场就送“财务绿色通道”。
    同一波名单,邀约率爬到11.4%,销售只接到“有温度”的准客户,无效拜访减少六成。

回访场景:把“走形式”变成“挖需求”

NPS调研最怕“好好好”式敷衍。大模型外呼用两个技巧让数据真实起来:

  1. 先问开放式问题:“如果让您吐槽,您最想说的是?”——把打分题放在后面,降低社交迎合。
  2. 听到负面词汇自动追问:“您提到‘响应慢’,能举个例子吗?”——像人类访谈一样深挖。
    一家ToB云服务商跑完8万用户,回收有效样本从5%提到21%,产品部根据回访热词重做工单SLA,次月续费反弹4.8个点。

催收场景:把“对抗式”改成“协商式”

消费金融公司最怕早期逾期直接升舱到“失联”。大模型外呼在M1阶段插入:

  • 声纹识别到客户情绪崩溃,立即切换“抚慰音色”,降低投诉;
  • 听到“工资十号发”自动记录并预约十号上午再拨,避免轰炸;
  • 识别“想提前结清”立刻算减免,实时生成二维码。
    三个月测试,入催金额相同,回滚率提高12%,后续人工催收成本下降三分之一。

选型七问:别让低价遮了眼

  1. 线路质量:接通率低于70%再便宜都亏。
  2. 知识冷启动:是否带行业模板,还是一句“您自己标注”?
  3. 标签维度:能不能自定义“竞品提及”“价格敏感”这类颗粒度?
  4. 数据归属:历史录音能不能一键导出?换平台会不会被绑架?
  5. 并发弹性:大促当天能否秒扩十倍线路,完事又缩回来?
  6. 计费透明:有没有“接通才计费”,还是拨号就开始算钱?
  7. 售后响应:出现拦截关键词误杀,多久能改完上线?

鼎富智能avavox的匹配点

大模型外呼机器人
  • 模板市场里有现成的“SaaS续费、电商催收、教育回访”场景包,业务人员拖拖拽拽就能上线,IT部只需对接API。
  • 按“有效分钟”计费,中途断线、空号、彩铃都不算账,财务好算ROI。
  • 自带情绪识别+音色切换,催收场景投诉率天然低一截。
  • 支持私有化部署,银行、证券这类合规大户也能直接落地下线。

落地顺序:小场景验证→数据闭环→全面铺开

第一周:先挑“到期续费通知”这种边界清晰的场景,跑1万分钟,看回滚率。
第二周:把通话里挖到的“不续费原因”同步给产品和客服,验证数据是否“真有用”。
第三周:再放大到“流失召回+新功能推广”双场景,监控坐席工作量是否释放。
第四周:如果前三周ROI>2,就可以全线替换,留少量人工做“异常高价值”兜底。

大模型外呼不是去抢谁的饭碗,而是把“重复说话”这件高损耗、低价值的事封装成API,让企业把人力腾出来做策略、做产品、做关系。机器负责广度,人类负责温度;机器负责数据,人类负责决策——降本增效,说到底就是回归分工本质。